一
何 为 君 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总是能将“文”与“质”完美地结合起来。什么是“文”,什么是“质”呢?从个人修养层面理解,“质”是内在本质,朴实无华;“文”是外在修饰,赏心悦目,“文质彬彬”,就是指做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而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看,“文”是指一个社会的文化积淀,“质”则是指社会淳朴厚道的民风民俗。倘若一个社会都缺乏文化教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于野蛮落后;但若一个社会大多数人都附庸风雅、奢侈浮华,社会的风气就会陷于败坏。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既要有文化的发展,也要有良善质朴的社会风气。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孔子说过:君子之行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可见“义”是君子修身的首要标准。程子曰:“义以为质,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以“义”作为自己最内在的本质,在这一本质规定之下,行为上符合礼,言语谦逊,诚实地实践,这便是君子的品德。
3、君子不器。
“器”的本意指器具或者器皿。但一种器具往往只限于一定的功能而不能相通使用。“君子不器”即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有一种功能、只限于一定的用途。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怀天下,修齐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担当大任之人。“君子不器”正是对君子的一个要求,即要君子不限于一技一艺,而去广泛地汲取知识,博览群书并学以致用,博学洽闻,见识高远。
4、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善良正直而性格急躁。他的哥哥司马桓魈在宋国作乱,连累全家被迫出逃,他总是很忧愁。因此,孔子告诉司马牛,君子要不忧不惧、问心无愧。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不忧不惧是因为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内心充满仁爱道德,没有愧疚,自然没有可以害怕的事情。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由于哥哥司马桓魈“犯上作乱”,司马牛感慨自己明明有兄弟,但兄弟却都叛乱,均非仁义之人。他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行君子之道,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那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6、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为什么要学习、要修身?孔子的答案是:谋道不谋食。君子自我提高,是以谋道而非谋富贵为目的。孔子所说的“道”,是仁道,是立身行事之道、治国安邦之道。对此,他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尽管有时孔子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但他对于“道”的执着从来不动摇,对于“道”的追寻从来不停止。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希望弟子们都成为君子,“谋道”“忧道”,不要追求、计较、纠缠物质利益和物质生活。
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印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做人以“忠”“信”为根本,善于结交同道、同志趣之友,而且有错必改。通过这段话,孔子将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涵盖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是否做到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清代学者刘宝楠由此说:“君子严于所思,而约之有此九端,盖凡言行,莫能外矣。”
9、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认为,君子要正确处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行胜于言、言出必行。《宪问》篇里,孔子进一步说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实际行动比一切花言巧语有力,君子应当以言过其行为耻。这正如《礼记·缁衣》里面所说的:“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1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却难以讨他欢喜: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量才而用。
君子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所以比较容易相处,共事也比较融洽。但如果您一心要想取悦于他,那就难了;尤其是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取悦于他,那就更难。不过,虽然你不能取悦于他,但他用人时还是会量才录用。
二
君 子 与 小 人 的 区 别
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张关于从政的条件时说,要“尊五美,屏四恶”,“泰而不骄”是孔子所讲的“五美”之一。什么是“泰而不骄”呢?孔子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泰然自若,不傲慢放肆,无骄矜之气。君子胸怀大志,意志坚强,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展现出强大的心灵力量。
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检讨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心扰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取长补短,协调各种不同的意见,但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求完全一致(或盲从附和),不讲不同意见的协调。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深刻的哲理和高度智慧。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以道义作为最高的处世标准,君子只有勇而没有道义就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小人只有勇而没有道义就会成为四处抢劫的强盗。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时的最大区别。
8、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财利。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南怀瑾先生对此解释说:一个君子,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的好事,都愿意帮助他完成,坏事则要设法阻难使他无法完成。从政、做人都一样要做到这个程度。而小人却正好相反,就喜欢助推人家做坏事。
10、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安贫乐道,小人不得志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胡作乱为。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
2024-07-25 13:03:47
2024-08-03 15:02:50
2024-08-12 09:17:26
2024-09-02 08:19:07
2024-09-26 10:33:59
2024-11-28 10:19:54
2024-12-23 10:18:56
2024-07-25 13:18:41
2024-08-03 15:17:46
2024-08-12 09: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