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永康职业技术学校共建“浙中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图为产业学院学生进行技能实训。 学校供图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职业教育在赋能共同富裕上大有作为,不仅是驱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动力源,通过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可以有效支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助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也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的平衡器,通过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通过重点帮扶欠发达地区可以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鸿沟。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的核心任务,浙江的职业院校对标对表、积极对接,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经验做法并取得一定的办学成效,概括而言,就是念好“领富、创富、增富、兴富”四富诀。
1
党建领富
把稳赋能共富的“方向盘”
实行“党建+共同富裕”模式,党建统领将赋能共同富裕真正落实到办学实践中。浙江职业院校将赋能共富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结合,以赋能共富的成效评判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确保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建立“党建+”帮扶新模式,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专题研究帮扶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实现了党建与共同富裕的同频共振。
打造校地党建协作共同体,增添地方共同富裕事业发展新活力。浙江职业院校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合作,通过校地党建协同,打造了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共富新格局。通过党建共同体的建设,为地方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双方开展全方位、各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合作平台;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科研、人才、教育等资源优势,推动人才团队、创新项目、基地平台、教学实体向地方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武义县联合成立了“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中共武义县委同心共富党建联盟”,双方以“党建引领、联盟连心”为新起点,围绕“共建基层培训学院、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共促产教融合发展、共谋区域智库联盟、共探基层治理模式”五个方面全力推动县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了县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
融产创富
架起产业升级的“立交桥”
积极建构与省域、市域重点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职业院校与专业布局体系。浙江职业院校锚定浙江省重点产业规划布局,聚焦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科学研判人才需求趋势,更加精准、更超前地谋划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完善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体系。重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长三角、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需求,积极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组建专业群,适配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加快传统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同时,浙江职业院校依托特色优势专业群,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校等共同组建多种形态的新型产教融合组织,推动完善“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功能,为区域产业集群跃迁提供全新动能。
推进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县域,布局建设一批中高职一体化的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县域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重心和核心主阵地。浙江职业院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主动下沉县域,与县域政府及相关企业、协会等共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县域产业学院。这些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对接县域块状经济中的特色产业需求精准设置专业,创新实践“在地培养”模式,实施“校—企—校”一体化的工学交替,实现优质高职、县域中职与本土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育人,为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技能人才。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在永康市人民政府统筹下,与永康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共建“浙中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打造中高职一体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区域产教联合体,有力支撑区域电动工具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3
提技增富
锻造富民增收的“金钥匙”
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技能发展需求,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浙江职业院校在建构高质量学历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从“前”“后”两端寻求新突破,满足人的全生命周期技能发展需求。向“前”拓展,积极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职业院校建成了遍布全省各地、覆盖多行业领域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开展现场参观、操作演示、互动体验等活动,为中小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认知和技能报国信念培养提供了广泛的职业体验选择空间;向“后”延展,联合行业企业协同构建形式多样的实体化职后培训机构,如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区域性公共实训平台,针对重点产业需求联合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牵头成立跨区域、跨行业的产教联合体等。
服务满足社会重点群体技能发展需求,打造精准敏捷高效的技能培训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紧缺技能人才需求,浙江职业院校联合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开展需求调研和培养规划,制定重点产业领域紧缺技能人才目录,联合行业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培训平台,在乡镇(街道)设立技能培训站点,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聚焦重点人群技能增薪需求,浙江职业院校还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适应老龄人群需要的技能学习模式,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做好退役军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就业技能培训,促进重点群体实现技能就业。
4
汇智兴富
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强化科技助农,助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浙江职业院校将技术和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精准营销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服务,不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职业院校积极整合校内外农业科研资源,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选派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一线,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推广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结合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帮助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通过培训电商人才、建设电商服务平台、完善物流网络等,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全面链接乡村发展,深度参与乡村规划与治理。浙江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乡村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职业院校围绕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选派专业技术精湛的师生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为乡村规划、农房设计、农污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农村图书室、地方特色博物馆、乡村振兴主题文化墙建设,组织开展贴合乡村实际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积极推广手工艺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既有效保护和传承古村落、古祠堂等文化遗产,拓展和丰富现代化乡村的文化公共空间,又在保护传承中通过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帮扶丽水市青田县贵岙乡、小舟山乡和祯埠镇等,学校长期选派教师驻村工作,围绕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经济薄弱村消除等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8日 第05版
作者:王振洪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