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方寸地”带出“增收村” 武川燕麦科技小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7:38:00    

“武川燕麦科技小院主要开展燕麦栽培与耕作、燕麦新品种选育等工作。目前培育的高蛋白品种‘蒙农大4号’蛋白含量达17%。”内蒙古农业大学讲师王希全介绍。

建立一家科技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武川燕麦科技小院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示范平台,科技小院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为当地燕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基地。

技术种田:让燕麦种植更高效

2022年,内蒙古武川燕麦科技小院获批建设。2024年,科技小院示范推广燕麦种植技术6项,推广燕麦优良品种30个,开展科学试验4个,新技术示范推广5项,技术累计覆盖土地达1000亩。

科技小院为武川县燕麦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通过专家团队与农户的紧密合作,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品种选育方法以及管理理念直接带到田间地头,有效提高了燕麦的产量和质量。

“科技小院一直致力于燕麦增产增收,选择具有高产、抗旱、抗倒伏等特性的燕麦优良品种是增产的基础。此外,宜机栽培、种子包衣和抗倒伏栽培等技术也是增产的必要手段。”王希全说。

绿色发展:探索生态种植新模式

在推动高产高效的同时,武川燕麦科技小院还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小院通过燕麦与马铃薯(葵花)的轮作模式,既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科技小院更新了覆膜技术,通过可降解地膜代替传统地膜,有效减少污染,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施肥。依据燕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精准确定复合肥的施用量和施肥时间。采用滴灌的节水灌溉技术,根据燕麦的生长需求和土壤墒情,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作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桥梁,科技小院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推广,不断推动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王希全表示。

人才培养:“土专家”与“新农人”共成长

武川燕麦科技小院依托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刘景辉、赵宝平等高精尖农业人才不断为科技小院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为科技小院提供强大的团队和技术支撑。

燕麦科技小院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农业农村的深厚感情。目前科技小院入驻两名博士、三名硕士。

“科技小院让我得到了更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到田间地头零距离接触农民,让我走出了课本和实验室,切实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并参与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李嘉豪说。

一方面,科技小院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深入田间地头的人才;另一方面,科技小院也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带到广大农民之中,为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小院积极与当地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当地农户丰富的农事经验和对土地的熟悉优势,让他们深度参与到燕麦种植、田间管理以及初加工等各个环节中。在这一过程中,农户们不仅能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科技小院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学以及开展定期培训等方式,将一系列先进的燕麦种植新技术、科学的田间管理新方法以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新理念带给了当地的农户们。

上秃亥乡马王庙村燕麦种植户共113户,种植燕麦1100多亩,2024年燕麦亩产达150斤,村民最高收入近3万元。

“科技小院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燕麦种子,还有专业技术人员为我们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促进了村里的燕麦增产,现在每亩地比上年增产30多斤,每年增加了不少收入。”马王庙村燕麦种植户石峰说。

产业发展:科技“星火”照亮乡村振兴路

“破壁、去壳、去芒、去苦、去涩”,这一全球独创的燕麦加工技术确保了燕麦营养的完整保留。

内蒙古三主粮天然燕麦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燕麦良种、精选原粮为主的公司,其“三清三去”技术获得国际、国内专利。工厂坐落于武川县燕麦产业园,于2024年7月建成。

武川燕麦科技小院积极与内蒙古三主粮天然燕麦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从培育到生产、加工的产业模式和订单种植模式,促进燕麦全产业链发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广大农民带来了销售渠道,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为优势产业增添了新动能。


丨来源:呼和浩特日报(实习记者 贾璐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舒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