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大湾区和她的伙伴们②丨上海口袋公园“进化论”遇见广州“功能叠加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2:47:00    

口袋公园作为与市民距离最近的城市开放空间,深度见证每一个栖居地的生态温度。

在上海,以“花园”命名的口袋公园凸显了城市治理理念的跃升。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绿地的功能被重新定义,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为公共空间注入生命力。

在广州,自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服务于市民休憩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诞生起,口袋公园的面世总能带给市民不一样的想象。口袋公园面积虽小,却一直在做加法甚至乘法,成为幸福城市、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最灵动的诗篇。

走进长三角·上海

家门口有个“微度假”目的地

上海街巷的转角处,藏着许多“小而美”的惊喜——它们或是嵌在繁华商圈旁的“绿色客厅”,或是依托历史脉络打造的“记忆长廊”,或是连接邻里关系的“共享花园”。这些被称作“口袋公园”的微型空间,在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满足市民日常休闲、社交等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底,上海以“见缝插绿”之力,将341座口袋公园纳入城乡公园名录,嵌入城市肌理,仅2024年便新增76座。

十多座口袋公园连成带

在寸土寸金的静安城区,一条始建于1923年的百年道路正书写着城市更新的诗意篇章。全长2公里的昌平路串联起曹家渡花园、溪梦园等十多座特色口袋公园,打造出上海首个“口袋公园带”。

曹家渡花园

上海市民章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上海的街角冒出好多小花园,四季能看到不同的花。“我家孩子就在附近上学,每天放学总要拐进去玩会儿;老人们喜欢在太阳好的时候在长椅上聊天。转个弯就能遇见美,让人心里暖暖的。”

作为上海首批以“花园”命名的口袋公园,曹家渡花园不仅是一场空间设计的革新,更是一次城市治理理念的跃升。2020年前,上海对中小型绿地的改造多停留在“景观提升”层面,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绿地的功能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城市风貌的装饰,更是市民生活的载体。

曹家渡花园

曹家渡花园设计师、VIA维亚景观创始人孙轶家表示,最初他认为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的区别只是功能完善度,后来才意识到,后者必须融入城市更新的视角。曹家渡花园改造前名为“康余绿地”,仅是康定路与余姚路交叉口的一片普通绿地;改造后,以“花园”为名,植入亲子活动、休憩社交、园艺体验等功能,成为周边居民“家门口的微度假目的地”。

曹家渡花园的设计集中体现了“更新而非推翻”的理念。原址存在近2米的高差和半地下管理用房,设计师选择以“无障碍化”和“结构优化”破题。通过将台阶改为坡道,打造鹦鹉螺状的无障碍流线,既解决了地形限制,又让空间更具趣味性。“学生放学背着书包在这里绕行,回家的路变成了游园之旅。此外,设计团队保留了附近老居民遛鸟、聚集的场所,同时通过开放式边界强化与街区的互动。”孙轶家说。

曹家渡花园(陈庆辉摄)

未来,口袋公园的智慧化管理成为新方向。静安区已在部分公园推行数字化管理、AI巡检等智慧管理系统,计划将具备条件的口袋公园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园林作为传统行业必须借助科技赋能,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上海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庆说。

在上海市长宁区苏州河边的一处街角,名为“镜花园”的口袋公园里,穿太极服的老人在雨廊下晨练;下午,带孩子的父母指着镌刻行星数据的地面做科普;适时的周末,“行李箱市集”则把公益摊位塞满弧形广场。这片曾经被三层灌木封锁的“失落空间”变成了“社区客厅”。

镜花园

贻贝(上海)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李昆带领团队将场地最高点改造为丘陵状儿童游戏区,既解决了高密度城区绿地排水难题,又让起伏的地形成为连接不同年龄层居民的纽带。“镜面廊架倒映着苏州河的波光与往来人群,铸钢雕塑《印迹》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儿童活动区以‘宇宙空间’为主题,通过八大行星模型和互动装置,将科普融入游戏。”李昆告诉记者,面对高楼遮蔽的养护困境,项目突破传统绿化模式,选用海棠、三角枫等,搭配花境植物营造“春天海棠花开,秋天红叶片片”的植物意境。

开创“三维对话”机制

在推进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民生关切?2022年《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和《上海市口袋公园管理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口袋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催生“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实践。

昌平路口袋公园带的建设,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人大监督、市民参与的“三维对话”机制,开创了城市治理新模式。项目组在规划阶段即搭建起立体化民意采集网络,除常规渠道外,特别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两年来收集的138件市民建议中,85%得到实质性回应,形成政府决策与民众诉求的良性互动。建设期间引入“市民观察员”计划,217名志愿者借助智能监测设备和专题报告,推动15项优化建议纳入长效管理。

在口袋公园改造项目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关键法宝。从立项阶段的居民意见征集,到设计方案的共商共议,再到使用阶段的自治公约制定,形成完整的民主闭环。“当居民意见真正融入建设过程,公共空间就获得了生命力。”上海市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王晔菲介绍,“华山新语”口袋公园的建设通过意见征集箱、设计方案公示等机制,让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项目建设后更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维护空间秩序。

记者在江苏路延安西路路口的“华山新语”看到,这座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口袋公园里,几位老人坐在弧形座椅上闲话家常,环形健身步道上年轻人慢跑而过,叶语亭旁的天桥电梯缓缓上升,载着轮椅上的居民穿过天桥……这些镶嵌在城市肌理中的“绿色明珠”,正书写着人民城市的幸福答卷。

华山新语

●上海市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让绿地“走得进来、坐得下来、乐得起来”

长宁区率先提出“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将全区视为一个完整的公园系统来营建。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温度,这就需要每一位市民的智慧与参与。长宁区天山绿地口袋公园的改造颇具代表性:在老旧小区边缘开辟“绿色会客厅”,通过增设便民出入口,将居民步行时间从15分钟缩短为“零距离”,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园”的愿景。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长宁的绿化覆盖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但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焕发更大活力,让市民真切感受到“生态就在身边”,是我们始终探索的方向。传统绿地往往“看得见走不进”。2022年初《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和《上海市口袋公园管理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城区生态建设注入新动能。曾经的“密闭绿地”,如今成为社区绘画课堂、老人休憩角、亲子游戏场,真正实现了“走得进来、坐得下来、乐得起来”。

★走进大湾区·广州★

城央有个小型生态湿地

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南角走出来,灿烂的火焰木醒目标示着云憩里公园的存在。公园小巧精致,与旁边建筑的恢宏大气相映成趣。这座公园通过创新设计,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生态美化的完美融合,让白云新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经典范例。

山林地建起“海绵公园”

漫步云憩里公园,仿佛可以清晰听见城市的脉搏。触摸屏、智能充电凳、吧台……这些都市细胞带来满满现代感的同时,对原有树木的保留凸显了城市公园里难得一见的“野趣”。作为广州全市第一个山坡海绵公园,云憩里公园吸引了20余种鸟类、昆虫在此栖息,形成了一个城市中的小型生态湿地。

云憩里公园

云憩里公园主打一个“中看又中用”。在改造前,这片公园是一片荒废山林地,不仅滋生蚊虫,而且面临山体水土流失问题。改造中,建设单位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零树木迁移,零土方外运,零雨水外排,外水多收集”的原则,结合山坡特有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布置了植草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多种海绵设施,系统化构建雨水收集系统,最大化实现雨水的汇流、下渗、净化和回用。公园的雨水径流经植草沟传输,经生态旱溪过滤,再汇入海绵泡池进行蓄滞和净化,其中一部分雨水还被用于绿化灌溉和车辆补充水源。同时,公园结合现状条件设置雨水收集口,还可以做到尽可能收集周边小区雨水径流,提高区域城市防涝韧性。

去年汛期(4—9月)广州全市平均降水量高达2342.0毫米,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49.1%,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在连续性强降雨天气中,云憩里公园以其出色的排水与蓄水性能,成功经受了暴雨的严峻考验。改造前后对比可见,改造前公园下方路面积水成潭,改造后下雨天已无明显积水,道路畅通无阻,“连带附近小区的雨水排放都解决了。”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云憩里公园

整体统筹,系统施策,让设施多元化,让文化可视化。多管齐下使云憩里公园成为白云区海绵示范基地,入选住建部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典型优秀项目。

“口袋公园虽小,功能却不少,坡地自身的水土流失问题、附近一带的内涝问题、居民的休闲锻炼需求等,我们通过云憩里公园这个载体来一体解决。”工作人员介绍说,面积不算大的云憩里公园,设置了“场地系统分析”等多块展示牌,又建设了党群驿站,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旁的红色科教基地遥相呼应,实现了“海绵设施、景观设施、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和共融,为城市添了新的风景。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建设单位坚持不作大改动的原则,不但尽可能维持原先的土坡地势,还在保留原有乔木的基础上,内栽了近50多种耐水的岭南花草。随着公园的建成,这里已是绿树成荫,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休憩游玩,“以前大家路过这里都径直走过去,现在有的市民会专门进来走走,周边幼儿园的老师也会带着小朋友们过来游玩。”工作人员介绍,附近来休闲的老人对公园的建成很满意,他们表示,从小就在附近居住,现在这里的变化真的很大,“现在我们亲近大自然根本不用走远,家门口就是绿色花园,让人心情很好,很满足”。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七设计院院长谢丽仪表示,云憩里公园的建设,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为百姓做实事。其中有三点经验,一是一座“小”公园,解决城市管理“大”问题:内涝黑点(水土流失)、治安(闲置空地)和还绿于民(周边居民活动休闲的迫切需求);二是“零大树迁移、零土方外运、零客水外流”的低碳建设模式;三是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公园+”管理模式的尝试。

CBD里出现“体育角”

口袋公园与城市生活的链接,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久前,天河体育中心在天河北路两个转角的过渡空间,变成了开放活泼的口袋公园。在绿树和灌木的掩映下,天蓝色的慢跑道环绕公园,长凳、遮阳凉亭点缀其间。这个地处天河北CBD的口袋公园化身为“体育角”——练滑板、沿着跑道夜跑、使用健身器械的街坊,在这个都市角落里各得其乐。有跑友感觉,相比跑柏油马路,塑胶跑道对关节更友好,小公园逐渐成为附近街坊休闲体育的新去处。

云憩里公园

针对过去口袋公园空间功能单一、欠缺吸引力的问题,天河区打造环“天体”公园带,铺设慢跑道,在绿地中设置美观实用的城市家具,激活全民共享的绿地空间。天河区住建部门表示,该区以打造全民共享体育公园为出发点,促进场馆周边形成更宽敞、更通透、更友好的整体街区。

口袋公园在“扮靓”广州的同时,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在广州首条地铁环线十一号线沿线,全线26座“口袋公园”实现一站一景:彩虹桥站西苑小游园种植黄花风铃木、木棉,对地铁附属设施进行消影;流花湖公园在地铁附属设施上合建观景平台、攀岩设施,融入碧道建设,给市民提供集市政功能与休闲功能于一身的新打卡点……口袋公园建设,提升了城市重要区域地段、重要景观节点地区的空间品质,满足了广州人对绿色活动空间的多元需求。

●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让口袋公园成为多位一体的平台

不止于公共景观,口袋公园是多位一体的平台。以云憩里公园为例,该公园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生态建设和文化宣传窗口,是海绵城市建设在白云区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广州对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的关注和承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休闲胜地。

在‌选址策略‌上,白云区的口袋公园选址结合关键交通干道,优化城市绿化环境,实现市民“绿色福利”愿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口袋公园突出文化属性,充分挖掘白云区本土传统特色文化,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口袋公园建设还注重‌多功能设计‌,口袋公园不仅提供休闲娱乐功能,还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云憩里公园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平

建议出台儿童友好型口袋公园专项标准

有别于一般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宏大叙事,口袋公园是城市的微更新和微建设,是最贴近市民日常生活体验的城市微空间。毫无疑问,口袋公园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着城市建设与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同时也发挥着独特的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功能。

目前,我国超大、特大城市的口袋公园建设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范式、标准体系和专业共识。上海和广州是我国城市口袋公园建设的典范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力度大、数量多、成效卓著,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认为口袋公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一是需求导向的设计,要能够精准呼应周边社区的多样化需求和利益诉求。二是多元功能的叠合,打造能够支持多元生活场景的微空间载体。三是共建共享的机制,在设计、建设和养护等方面,让口袋公园葆有持续的活力和价值。

未来的口袋公园建设,应优先打好“生态牌”和“自然牌”。口袋公园应成为喧嚣城市生活中相对宁静和舒适的角落,绿植、水系等营造出的自然和生态氛围就会产生极高的价值,进而能够更好地统领和带动口袋公园其他功能和价值。其次是确保儿童、亲子主题的口袋公园数量和合理布局。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幸福城市的高标准,也是我国超大、特大城市追求的新方向。建议拟出台儿童友好型口袋公园的专项标准,比如非硬化地面的设计、儿童游乐和体育设施等。此外,城市间的互鉴和合作也将有效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比如城市间可通过数据经验共享、技术标准共建、文化IP互动、设计人才互访、项目联合攻关等方式,推动深化城市之间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陈庆辉 通讯员林园轩、王志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除署名外)

视频统筹/高凯珅

视频/甄志良、陈庆辉

配音/闫琦

视频封面/谭惠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