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广西桂林一处干旱开裂的水田。视觉中国图
“河过两天都干了,甘蔗就没得浇了。”电话那头,风呼呼地吹,60岁的韦春基提高嗓门,声音时不时被拖拉机轰鸣声淹没。
在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太阳火辣辣地烤着甘蔗地。韦春基种了200亩甘蔗,他每天雇两位工人专门负责从河里抽水,拎桶浇了1个月甘蔗。村里都是甘蔗户,河水根本不经用。
在中国,有超过60%的甘蔗产于广西,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甘蔗生产与制糖基地,被誉为“中国糖罐子”。
甘蔗属热带、亚热带作物,往年清明时节,广西多雨,正是甘蔗出苗、施肥的时候,但2025年同期没有降水,持续八个月的干旱正将土地撕开一道道裂口。
4月15日,贵港市方竹村的一位90后女孩发布的一则短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她站在干涸到严重龟裂的池塘上说:“为了救甘蔗,乡亲们已经挖了二十多口井了,抽水机几乎没有停过。”
“干旱需要报道。广西很多地方,都在经历相似的旱灾。”该女孩在后续视频里呼吁。另一位南宁市民也向南方周末记者形容,2024年中秋之后,八个月没有下过一场正经的雨,“只有一次很毛的毛毛雨,说几句话就停了,连蚂蚁都没喂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全区平均降雨量不足40毫米,创历史同期最低纪录,较常年同期骤减70%-80%。据水文部门统计,2025年3月中旬以来,广西有3678个监测站无有效降雨,江河天然来水量呈持续偏少态势。
2025年4月19日,广西水利厅启动旱灾防御三级应急响应。据央视报道,截至4月21日9时,已有南宁、柳州、崇左等11市52个县区出现干旱灾害。
广西4月20日20时—21日18时最高气温统计图,颜色越深气温越高。图片来自广西气象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40岁的梁振光是一位老蔗农,1995年开始,当时只有10岁的他就跟着父母种甘蔗,对一整套种植流程再熟悉不过。
先耕地、开行,把甘蔗砍成每两三节一段的长度,埋进地里再施肥,直到甘蔗冒出新叶,追肥培土,如果雨水充足,年底甘蔗收成就好。
梁振光的老家在广西崇左市濑湍镇,该市被称为“中国糖都”。在濑湍镇,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都种完了甘蔗。但在2025年,受干旱影响,梁振光迟迟没有种新甘蔗。
“我们这边人都有个观念:这几个月就会下雨。”梁振光想再等等雨。
2月,村民收完上一季甘蔗,为了应对干旱,开始着急买水箱。能装三吨水的塑料水箱,每个将近1000元。到了3月,他耗不住了,甘蔗再不种不行了,“今年的地很硬,耙了两次,强行种下去的”。他买到水箱没多久,就听说农资店的水箱已时不时断货,需要排队预订。
3月前后,在广西各地,水箱生意火爆。另一位南宁市民形容,在村里的农资店门口,卖水箱的摊位前队伍能排十余米。
梁振光为了保住他的40亩甘蔗地,每天开着拖拉机去邻近的河里抽水,那些被抽干的池塘里,鱼死了不少,勉强还活着的鱼在池塘里蹦跶,“人家塘主也气愤,只能加紧抓了鱼给卖掉”。
像梁振光这样的散户,即使把水拉回来,也只能补救一部分临近水源的甘蔗地,淋过水的甘蔗长出二十多厘米的个头。但更多甘蔗地距离河流较远且地形分散,东一块西一块,因为不好浇灌,奄奄一息。
有些蔗农靠井水浇灌,但井水越来越少,蔗农抽水的时间也拉长。4月19日,前述90后女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到了夜晚,地里到处都是抽水的村民,“就我婶婶那块地,她上一次抽(能浇完那块地的)水要4个小时,昨天抽完要9个小时”。
对于没有免费水可取的蔗农,浇水的成本更高,一吨水要百来元。此外还有电费成本,梁振光用电动车的电池供电,还有些蔗农用柴油机发电。“我们有个客户用柴油机,说用的电费都比一年的肥料贵。”在南宁一家肥料厂工作的汪慧(化名)说。
因为工作需要,汪慧经常在田间地头跑,她把旱情上传到了网上。“还有贵港的人在我的视频下面留言,他们连饮用水都成了问题。”
4月8日,广西气象局和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干旱灾害风险预警:崇左、来宾、百色、贵港、防城港等市大部,南宁南部、河池东部等蔗区干旱灾害为中风险至高风险等级,约占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的53.14%。
贵港市石卡镇一位蔗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准备放弃甘蔗地了,那片地面积超过50亩,2024年种的甘蔗仅有40厘米高,不及往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他心情低落,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多位受访者说,当下很多蔗农因为浇灌成本太高,选择放弃甘蔗地,出门打工。
同在石卡镇的黄海升是个甘蔗大户,他有四千多亩甘蔗。其中,2025年新种的一千多亩甘蔗还没出苗,因为“起不来”。种甘蔗这十来年,他从来没有遇到甘蔗“起不来”的难题。如今最理想的结果是,用滴灌抢救老根,年底保三成甘蔗,预计亏损几十万元。
黄海升说,镇里的糖厂鼓励蔗农打井,如果挖出水来,打一口井奖励一万元。随之钻井队开始多起来,计划打井的蔗农还得排队预约。
“等你排到了甘蔗都死完了,还钻井干吗?”黄海升想想算了,一口井打下来至少需要三万元成本,还不一定能挖出水。“这种天气打200米都不一定见水。就算你打了井,砍完甘蔗也不回本。”
“目前已筹措财政资金四百多万元,用于抗旱打井及排灌站维修,同时组建抗旱服务队,指导群众做好补苗、续种准备工作。”广西农业农村厅官网于4月20日发布的新闻显示,石卡镇党委书记黄东强称,当地已累计新打井107口,并协调辖区水库调水灌溉,缓解9个村约四万亩耕地旱情。
只要甘蔗一天还活着,就得试图挽救。黄海升从往年打的井里抽水滴灌,井水即将面临干涸。“镇里和区里也搞过人工降雨,问题是都降不来,降下来的雨连两公分都湿不透。”
“没办法,有谁能预料天灾?今年赌输了,明年再另来过。”黄海升苦笑。
在贵港市方竹村,一处池塘已被抽干。受访者供图
跟广西很多种甘蔗的散户一样,每年开春种完甘蔗,梁振光就出门打工。等到年底,甘蔗长到能砍的时候,蔗农们就回家了。
梁振光平日在工厂里做机电维修,一天两百元左右,“很辛苦、很累的,如果你想做轻松一点的活,一天就不到150元”。
“钱难挣,工作也不好找。”这几年,他过得节俭,不像以往还喜欢吃点烧烤,去KTV喝小酒。好在每到年底,甘蔗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为节省人工成本,他和父母三人赶工砍甘蔗。
算下来,梁家四十亩地的种植成本大概有三万元,包含肥料一万八千元、农药三千元,机耕费四千元、装车费五千元,等等。而在2025年这种极端干旱情况下,他估计忙活一年,收入也就两万元了,三分之二的收益没了。
汪慧说,以前很多广西的年轻人不愿意种甘蔗,因为收益不大,“宁可去做个保安,都比种甘蔗要强”。但最近几年,甘蔗价格走势随着糖价上涨提高,加之城市压力大,一些年轻人也愿意返乡种甘蔗了。
按广西气候特征,一般到9月份都不会有台风。但2024年9月,广西遭遇特大台风侵袭,甘蔗大量倒伏,一些甘蔗生出侧根,流失一部分营养和糖分,进而减产。
在那之后,气候就转为持续干旱。2024年12月左右,一位甘蔗大户请汪慧所在的肥料厂检测土壤,分析甘蔗长势差的原因:“当时测出来的指标,已经是到重度干旱的程度了。”
那个时候,梁振光家收获的甘蔗重量也从往年将近两百吨,减到140吨,一吨甘蔗卖540元,损失约三万元。村民年底聚在一起喝酒拉家常,梁振光听下来,大家都有损失,每家都在四五十吨。
谁也没预料到天会旱到2025年。梁振光还加大了甘蔗种植量。他响应政府“清桉”政策,投了几万元,把家里的桉树砍掉,清掉荒地里的石头,翻新了十二三亩土地,种上甘蔗。
2025年开春,为应对干旱,有些蔗农白花一笔钱:买地膜、浇水施肥,还是挨不过漫长的旱季。
“广西今年的沃柑也挺惨的,各种水果都在降价。”汪慧经常在一些村里看到,瓜农开着翻斗车排队买水浇瓜,5月是收瓜高峰季,这个节骨眼上,谁也不甘心放弃即将成熟的西瓜,“瓜农太煎熬,只能撑多久算多久,甘蔗管不了了”。
据央视报道,截至2025年4月21日9时统计,干旱灾害已累计造成广西40.5万人受灾,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累计8.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亿元。
干旱直接影响到肥料厂家的生意。每年4-6月,是新种甘蔗主要的施肥期。“现在不下雨就没人用肥,用也溶解不了。”汪慧听说,有个厂家的生产线已经全面停掉,“因为仓库里面已经堆满甘蔗肥,估计短期消化不了。”
随之影响的,还有糖厂的制糖量,糖厂一般在11月至次年三四月制糖,但2024年底,汪慧所在的南宁地区,就有糖厂因为甘蔗产量下降,制糖量也跟着降,于是提前两个月停榨。多位受访蔗农估计,2025年甘蔗产量骤降,压力也将传导给下游的糖厂。
4月12日下午两点,濑湍镇终于下了一场大雨。梁振光发了一则短视频:风推着雨,连片的屋檐上方雾蒙蒙:“八个月了,第一场雨,甘蔗地有救了。”并关联话题“农民种地不容易”。
以前他的视频账号几乎无人问津,但这条再普通不过的下雨视频成为热门,有250万次播放量,1.4万条留言,其中主要是广西的网友难以置信,广西居然有地方下雨。因为大部分地区依旧干旱。
可风吹了几下,那阵雨又停了。梁振光又发愁:“只能说缓解一下,超过十天不下雨,照样颗粒无收。”
濑湍镇没再下雨,到2025年4月21日,白天最高气温蹿到38摄氏度。
梁振光又觉得,或许2024年台风后自家的遭遇也不差,村里六千多亩甘蔗被淹不少,虽然减产,但还能卖,村集体还补贴了蔗农一部分损失,“但今年大旱,一点办法没有,村干部自己也种甘蔗,租的地比我们家都多,也没有办法”。
梁振光忍不住一直在手机上看天气预报,家里老人每天都会去甘蔗地里瞅瞅:“老人每回打电话唉声叹气的,甘蔗都死了好多喽。”
据天气预报,预计4月22日至24日,广西北部将会下雨,并伴有短时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位于偏中南部的贵港、南宁、崇左等主要干旱地区,天气预报也提示将要降雨。
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 南方周末实习生 潘奕忻 汤新健
责编 何海宁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