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田明 通讯员 李欣 吕元贞
4月7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的试验田里,土壤混合着牧草味。一位面庞黢黑的教师,蹲在试验田垄间,认真观察长势,此刻他正在紫花苜蓿、鸭茅种植区,为动物科技学院畜禽科技站“小草大业”志愿队的20余名学生讲解牧草田间管理知识……他就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师张浩,由于常年在田间工作,风吹日晒,还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黑金博士”。
2022年,张浩满怀热忱入职学校,教书育人之余深耕关于牧草免耕补播、混播草地杂草防控和草畜系统生产等研究工作。在学校的支持下,开辟了一块用于牧草种植的试验田。张浩对这块试验田倾注了满腔热忱,他扛起锄头铲除杂草,用旋耕机翻耕土地,并带领学生清理碎石,改善土质。历经两个月,6亩试验基地被规划出400余个种植试验小区,紫花苜蓿、鸭茅、光叶紫花苕等牧草在试验田生根发芽。
无论是烈日酷暑,还是凛冽寒冬,都能看到他在试验田里忙碌的身影。为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及实验操作规程实施,获取稳定精准的数据,他毅然将已退休的父亲拉到试验田里,帮忙浇水、除草、挖排水沟……做起牧草培植的维护工。
“河南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耕地资源极为宝贵,‘三山一滩’地区有着数量可观的四荒地等非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培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牧草,可有效缓解畜牧业与粮食生产争耕地的严峻现实,对践行大食物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张浩目光坚定地介绍着自己培植牧草的初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浩获得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签订横向项目3项,共获科研经费78万元。研发原状覆播技术并申请专利2项,研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气吹式牧草免耕补播装备1套。为打通科学研究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他先后前往乌兰察布、呼伦贝尔、沈丘、遂平、上蔡等地,足迹遍布省内外15个地市,开展山地丘陵混播草地建植技术的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累计50余次,受到服务企业、农户的一致好评。
站在自己悉心耕耘的试验田中,张浩仿佛置身于一片希望的田野上。“这片试验田是我积极推进‘农科攀峰’的阵地,我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河南畜牧业转型升级。”眼中充满希冀与梦想的他感慨地说。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