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万象“耕”新。
在吕梁市文水县马铃薯种植基地,一台装载了导航系统的先进种植机在田间穿梭,播种、覆膜、砌垄等多道工序可以一次性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在长治市沁县沁州黄产区,7个乡镇正在采用早春播谷的种植模式,这种提前模式解决了春夏季节播种时难逮苗、卡脖旱等问题,连续三年收益喜人;在忻州市忻府区忻口镇辣椒育苗基地,31个辣椒育苗大棚告别了传统播撒方式,采取绳编育苗等方式,辣椒苗的成活率和品质显著提升。
从良机良法“齐上阵”,到良田良种“强联手”,传统农耕正被注入越来越多的智慧基因,绘就出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春耕图。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找准“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点,大力推动农业向“新”提“质”。不久前,全省农业科技工作暨中部粮食一年两作、两年三作技术模式推进会召开,省农业农村厅锚定了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抓好良种攻关、地力提升、农机装备等6方面技术创新。同时,抓好重大技术集成推广、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等举措。今年,我省将“一年两作、两年三作”示范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在中部5市14县示范6万亩,正是技术集成推广的“落地开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对谷子、黄花菜、西葫芦等4个国家级和玉米、小麦、大豆等11个省级育种联合攻关,部分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种业创新初有成效。继续以育种联合攻关为重要突破口,力争育出更多口感好、品质佳、营养丰、多抗广适的“晋系”新品种,扩大“有机旱作·晋品”品牌,是山西种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万物土里生,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生长环境,是提升粮食单产的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对我省来说,提升地力不仅要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要重点改造中低产田,重视粪污处理和秸秆还田、配套雨水集蓄设施、治理盐碱耕地、严格控制化学品使用,等等。只有地力得到科学有效的提升,粮食增产才有信心。
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官”,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耕时节,大型农机具在平坦的田野间来回穿梭,但丘陵山区的机械化使用却明显滞后于平原地区。我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占到80%,突出抓好适用于丘陵山区的现代化农机装备,是当务之急。比如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低损高效、灵活性强,正是农民所迫切需要的。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今年,我省要确保粮食产量达到297.1亿斤。如何保证这一目标顺利实现?根本出路在科技。找准“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点,培育更多懂技术的“新农人”,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定能筑牢守好“三晋粮仓”。 据《山西日报》
来源:吕梁日报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