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锚定高质量发展新坐标——沧州市推进项目建设纪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45:00    

万物竞发向春来,项目建设战正酣。眼下,正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在我市各个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是紧张施工的火热场景,重点项目的“进度条”持续刷新,为全年经济“满堂彩”打下坚实基础。

河北鑫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装置。张诗启 摄

新项目催生新动能

凯洪化工年产4万吨三氯异氰尿酸项目开工建设;凯意新材料42.5万吨/年异丁烷脱氢联产66万吨/年甲基叔丁基醚装置及公用工程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总投资500亿元的鑫海化工新材料基地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

我市坚持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仅今年一季度,全市就新开工重点项目260个,总投资1008.5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7个,超10亿元项目15个、超30亿元项目6个、超百亿元项目3个。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总投资500亿元的鑫海化工新材料基地项目建设正酣。这一项目主要致力于芳烃、烯烃、丁辛醇、环氧丙烷、聚异丁烯以及MTBE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生产。一期项目已于去年5月顺利开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实现芳烃、烯烃等产业链下游中高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在沧东经济开发区的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二期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与之相邻的一期项目已经投产,车间内机械臂舞动,智能机器人精准操作,一块块电芯组装完成后有序“走”下生产线。该产品采用了快充、长续航和抗低温等技术,平均日产2万块电芯,直供全球头部车企,每年可为超过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提供电力,实现“量产即出口”。

新项目延链补链强链

绿色石化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目前已形成以石油炼化、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绿色化工产业体系,产品近千种。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实施了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深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关键领域,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同时,推进重点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绿色化工向高端化迈进。

在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临港金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刚刚下线的液体烧碱,经过灌装整齐摆放在货车上,即将被运往开发区内的河北晋邦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河北科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金诚化工年产16万吨的离子膜烧碱装置,生产烧碱的同时,还产生副产品氢气和氯气。通过化工三路管廊,这些副产品被输送给沿线其他企业,产品、副产品甚至废料,变成了“流动”的资源。

“以往我们把氢气等副产品当作废气处理掉了,现在回收起来正好给下游企业当原料,预计每年收益近2000万元。”沧州临港金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刚说。

事实上,在这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上,金诚化工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晋邦、科迈两家企业生产的浓碱水,也正是金诚化工生产烧碱的必需品,循环经济链条实现闭合。

“几家企业就近布局生产,大大节约了物料运输成本,也降低了能耗。”科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生凯说。

截至目前,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引进金诚化工循环项目、沧州骏驰化工聚氨酯一体化项目和航天长征化学工业气岛项目等80余个,各企业不出园区就能获得原材料,形成完整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新项目强壮特色产业“筋骨”

特色产业集群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壮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汇聚资源要素,通过多个维度发力打好“特色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在河间市的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1号车间里,30台数控车床正在高速运转,车间西侧墙上的数据可视化分析看板实时显示着生产情况。在成品展示区,公司负责人指着一款钻头介绍:“这款复合钻头是我们的专利产品,它融入了工业设计元素,可以应对复杂地形,有效提高钻井效率,很受市场欢迎。”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建有技术研发中心,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元用于研发设备、生产工艺改进,并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他们通过与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东北石油大学合作,使废旧钻头利用率达到70%,还参与了钻头再制造产品有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已成为亚洲有影响力的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制造企业,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河北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河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河间市再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我市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积极引导各县(市、区)立足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高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力和竞争力。针对每个产业集群,我市遴选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融资、用地、人才、对外合作、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助力其创新发展。同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去年,全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48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春天孕育着生机,星罗棋布的建筑工地传递出强烈的发展信号,与日俱增的重点项目激发了不竭的经济活力,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正在由“蓝图”化为“施工图”,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来源:沧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