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在南京传媒学院,有这样一堂课,每位同学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古代名字,当课堂铃声响起,便仿佛进入了诗意盎然的古代世界。“子衿!”“到!”“云渺可以来回答一下问题吗?”“老师,我在这里~” 这些从《诗经》《楚辞》《汉乐府》中汲取灵感的名字,组成了“全国独一份”的花名册,这便是宋向阳老师的通识课堂《中国文学》。课程将传统的吟唱、朗读、书写与新兴科技相结合,带同学们“穿越”千年时光。
古韵点名开启诗意课堂
古色古香的点名方式,是南京传媒学院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传媒思维的创新之举。宋向阳老师介绍,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索文学的无限可能,为未来的传媒创作积累经验。不少学生笑称:“老师一点名,教室国风浓度直接超标!”
唱响古老诗歌,聆听文学之音
在宋向阳老师的课堂上,创新元素不止于此。她将音乐与文学巧妙融合,在讲解屈原的《九歌・山鬼》时,两千年前的古老诗歌在教室里回荡,声声入耳。“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歌声让同学们沉浸在屈原笔下的奇幻世界中。一位同学在课堂笔记中写道:“当乐曲响彻教室的一瞬间,我突然读懂了屈原的孤独,这是刻进 DNA 的文化基因!”这种将艺术形式与创新教学融入课堂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让文学作品的内涵通过听觉传递给每一个人。
将流行文化融入课堂
为了让当代青年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宋向阳老师精准把握学生的文化心理,借助流行文化元素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游戏《秦时明月》中张良的建模形象,让同学们对 “状貌如妇人好女” 有了具象化的认识,通过和张良运筹帷幄时形象的鲜明对比,进而理解“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千年前的文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学生心中鲜活的文化记忆。
借助AI创新“文学实验室”
宋向阳老师还积极引入AI技术,让课堂变成“文学实验室”。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她会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使用AI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比如,让学生使用 AI 对比张良“家僮三百人”与荣国府仆人规模,锻炼学生利用 AI 进行信息搜索、收集的能力。在讲授曹植的《白马篇》时,宋向阳老师利用AI生成历史人物相关图片,将“仰手接飞猱”转化为武侠分镜,让“长驱蹈匈奴”在屏幕上卷起数字烽烟,让古老的诗句变得鲜活生动。
让大学生爱上中国文学
宋向阳老师一直致力于让00后大学生爱上中国文学。为此,她不断与学生交流,还经常浏览《中国青年研究》等学术期刊,了解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所思所想。她撰写的论文《生活样态与伦理选择:影像中的 Z 世代》在《当代电视》发表,从多个角度剖析了 Z 世代的特征,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向阳老师的创新教学成果显著,收获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看起来好有趣的课程!”“古色古香,通俗易懂,想去上!”“我也借助AI用夏天的主题起了一个古风名——蝉吟”,同学们的反馈充满了对课程的期待和喜爱。
宋向阳老师不仅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自身学术成果也颇为丰硕。她是艺术学博士,语言文学教研室教授,曾获南京传媒学院微课大赛一等奖、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微课大赛三等奖。她主编了多部教材,主持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在多个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南京传媒学院以宋向阳老师的教学实践为缩影,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创新之路。通过创新课程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和研究动力,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打造更优质的育人环境,向着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不断迈进。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为高校中国文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望推动更多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南传融媒)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