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消息称,北京市住建委近期组织召开了北京市2025年住房保障工作专题部署会,会议明确北京将定向满足城市公共服务人员住房需求、持续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持续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房源使用监督等六项重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行业特点,开展“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试点,定向对接配送、快递、家政、环卫等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租赁,满足“一间房、一张床”多元化住房需求。
定向满足公共服务人员住房需求
会议提出,北京将持续推进新毕业大学生青年公寓、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宿舍专项租赁。
其中,中心城区、平原新城各区提早谋划,每区选取不少于300套(间)公寓型和宿舍型租赁房源,在毕业季启动面向在京就业创业的应届新毕业大学生租赁。
针对行业特点,开展“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试点,定向对接配送、快递、家政、环卫等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租赁,满足“一间房、一张床”多元化住房需求。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指出,公共服务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导致他们难以承担整租中小户型的经济压力,多在城中村自建房、群租房等低成本居住形态中。此类房源虽价格低廉,但普遍存在安全隐忧与生活便利性缺失。
近年来针对群租房的规范化治理,虽优化了城市空间切割的合理性,却间接推高了合租房单间的租金水平,挤压了公共服务人员的居住选择空间。
郭毅表示,在此背景下,为公共服务人员量身定制租赁住房,既是保障城市基础服务人群居住安全、提升生活便利性的民生工程,也是填补住房保障体系结构性缺口的创新举措。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青年公寓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要形态,其目标客群锁定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是租金支付能力有限,对通勤成本与居住性价比高度敏感。也正因如此,“一间房、一张床”这类性价比较高的户型,也能更好地满足此类人群的居住需求。
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提高至85%
会议要求,坚持盘活存量为主、适度新增为辅,通过新建,存量商业办公、厂房、社区配套用房等非居用房改建,统筹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等方式,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任务,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
可以看出,房源筹措创新采用“存量盘活”模式,既包含新建项目,更侧重收购市场存量房源及转化未配售的政策性住房,实现与市场住房体系的无缝衔接。
郭毅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通过限定租金为市场水平的80%,可以有效发挥平抑房租的杠杆作用。其目标群体锁定城市新青年、北漂服务人员等暂不具备购房能力的群体,核心逻辑在于兜底基本居住需求与安全底线。
此外,会议强调,2025年末全市力争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到85%,其中2024年底前备案的低保、低收入、重残、大病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加快解决公租房轮候家庭住房困难。
郭毅认为,首批房源聚焦应届大学生群体,精准切入最迫切需求端,随着供应规模扩容,保障覆盖面将向中低收入家庭梯度延伸,形成“从兜底到普惠”的住房保障升级路径。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李晗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