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青岛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根据该计划,在未来三年里,青岛市将实施“七大行动”,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7年年底,青岛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
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入住老人正在上课。
青岛已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有2万余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大部分老年人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居家社区养老。
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西于家河社区,老人们不仅可以来服务站享受全天候、一站式的特色服务,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养老服务。记者了解到,中康爱邻里长江路街道西于家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由瑞源中康健康产业集团和中康爱邻里联合投资建设,于2023年9月6日正式运营。
“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身体状况符合条件的老人就可以签约家庭养老床位,我们服务站就根据政策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包括助浴、助洁、助医,也会配合长护险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上门送药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此次计划我们将居家社区养老作为未来三年的重点,在完善设施的基础上,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签约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等一系列工作,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多样化服务需求。”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刘佳介绍道。在科学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方面,计划明确新建城镇居住区项目用地规划时,应当按照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实新建居住区养老设施配建“四同步”机制。各区(市)应支持闲置公共服务资源改建养老服务设施,依法依规解决规划调整、土地房产使用性质变更、消防改造和消防审验手续办理等问题。在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方面,青岛将建设区(市)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加强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专业照护、服务转介、资源链接等作用。同时,完善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加强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推动建设“一老一小”服务综合体,对功能发挥弱的设施,通过选址另建、改建扩建、业务拓展等方式优化提升。
在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面,未来三年青岛将采取“机构+中心+站点”等方式,发挥优质养老机构对居家社区养老的带动作用,并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增加家庭养老床位,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服务。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除此之外,还要稳妥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依托现有助餐设施、配餐中心、老年餐桌等,多渠道开展助餐服务。鼓励发展市场化运营、党支部领办、多方资源支持等运营模式,引导外卖平台、物流企业等开展送餐服务。在优先保障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全龄友好”的便民助餐服务。
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入住的老人们正在做康复训练。
为了让居家养老更有“医”靠,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资源,计划也明确将实施医养康养提质赋能行动,包括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经属地审批部门批准、增加相应业务范围后,可向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护理、居家康复护理服务。
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还将着力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鼓励建设社区嵌入式失智老人照护中心,发展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同时,还将开展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五床联动”试点,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
“以老养残”家庭,指的是父母已年迈,有养老需求,又需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子女的困境家庭。在此次发布的计划中,特殊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被提上了日程。根据计划,青岛将探索“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共同入住养老机构,支持有能力的养老机构收住重度残疾人。
在位于市北区的广昌护老院,失明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4岁老人江华(化名)和她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王娟共同入住了养老机构,自从老伴去世以后,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两人陷入了困境。这家同时挂着“残疾人托养中心”牌子的护老院帮助母女俩解决了难题:2023年9月,她们被邻居发现,被救助到护老院后,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在护理员帮助下,母女俩每天规律服药,病情明显稳定。“感谢政府提供的帮助,也感谢工作人员的耐心照顾,让我们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江华感动地说。
“我们护老院会为类似情况的老人和子女进行生活康复训练,一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边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恢复自理能力。”广昌护老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样的家庭并非个例。在青岛不少“以老养残”家庭受益此项政策,“老残双养”解决了家庭之困、社会之忧。在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今年84岁的邵阿姨(化名)带着智力残疾一级的儿子一起生活。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母子俩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度过晚年生活。
记者了解到,目前“老残双养”模式已在青岛市市北区广昌护老院、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等养老机构落地实践。根据计划,青岛市将精准聚焦老年人的需求,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行动。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在满足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的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优先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提供服务。
同时,将扩大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供给,享受政府补助以及无偿或低偿使用场地设施的养老机构,以普惠性为导向确定服务价格并向社会公开,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开放。而针对部分老年人的高端养老需求,青岛市还将发展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加快养老与房地产、医疗、保险、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加大优质养老企业引进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高品质康养社区。
为推动养老服务发展,青岛在未来三年将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增强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按现行相关规定落实税费优惠、水电气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在项目规划、土地保障、财政支持等方面落实相关政策。
为有效激发养老产业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未来三年,青岛还将推动养老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拓展旅居养老、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养老科技发展应用,推动建设智慧养老院,推进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产品在养老场景中的应用。
为给养老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队伍,青岛还将加强人才队伍培养,除支持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奖补外,还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本地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对符合条件的参训人员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为打破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天花板”,青岛在未来三年将健全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转换通道,构建与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技能岗位评聘制度。
针对农村养老这一普遍性的全国难题,青岛市将实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行动,包括支持村集体依法盘活闲置农房、校舍、卫生院等资产发展养老服务,优化提升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完善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和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青岛还将推广“积分超市”“银龄饭桌”等互助养老模式,健全志愿服务储蓄、回馈、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基层老年协会参与服务管理,开展代买代办、寻医问药、探访关爱等帮扶活动。
除此之外,在服务监管方面,计划将开展养老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实现养老服务机构“责令整顿一批、优化提升一批、培育扶持一批”。将养老领域综合监管纳入“府检联动”和“府院联动”范围,压实行业和属地监管责任。利用“智慧消防”“明厨亮灶”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开展养老领域非法集资诈骗常态化整治。健全养老服务纠纷协调处置机制。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吴涵 受访者供图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